我国食药用菌已知多达1,000种以上。能够人工培养子实体的近80种。食用菌能商品化生产的接近50种。药用和加工生产保健食品的接近30种。本文就部分食药用菌的物种名称及主要特征仅作介绍,以便有益于进一步研究、开发、加工生产,促进食药用菌产业发展。
非褶菌(多孔菌)类(Aphyllophorales)食药用菌
1、猴头菌,别名:猴头菇、刺猬菌、猴头。英文名:Bearded Tooth,拉丁学名:Hericium erinaceus (Bull. : Fr.) Pers.。是我国著名食药用菌,生阔叶树杆或树桩上。子实体白色,长满下垂肉刺。目前已大量人工培养。
2、茯苓,别名:茯兔、松茯苓、茯灵。英文名:Tuekahoe,拉丁学名(以下拉丁学名,简写学名):Wolfiporia cocos (Schw.) Ryv. & Cilbn.=Poria cocos (Schw.) Wolf.。茯苓药用其菌核,呈球形或块状,生地下松根上,直径大者达50cm左右,是我国著名食药用菌,曾以“闽苓”、“安苓”、“云苓”著名。南方许多省区人工培养。
3、灵芝,别名:赤芝、红芝,古称仙草、瑞草、丹芝、灵芝草。英文名:Ling Chih,学名:Ganoderma lucidum (Leyss. : Fr.) Karst.。表面具漆样光泽。此种多生阔叶树桩旁,已人工培养。灵芝药用及文化历史悠久。
4、松杉灵芝,别名:铁杉树芝,赤芝,红芝。英文名:Hemlock Varnish Shelf,学名:Ganoderma tsugae Murr.。多分布北温带松、杉等针叶林区。生树木基部或根部。人工培养。与普通灵芝形色非常接近,多呈红色、赤红色、暗红褐色。菌管面多呈姜黄色,孢子刺点显著。而灵芝菌管面淡黄白色,后期带褐色。
5、紫芝,别名:紫灵芝、中国灵芝。英文名:China Ganoderma,学名:Ganoderma sinense Zho,Hsu et Zhang=Ganoderma japonicum(Fr.) Lloyd。自古药用历史悠久。表面漆样光亮,菌管面呈褐色。上述灵芝、松杉灵芝、紫芝已列入2000年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。
6、树舌灵芝,别名:树舌、树舌扁灵芝、平盖灵芝、柏树菌。英文名:Artist誷 Conk,学名:Ganoderma applanatum (Pers.)Pat.=Elfringia applanata (Pars.)Karst.。子实体巨大,无柄或几无柄。生阔叶树桩或倒木上。多年生,盖多具明显环棱,无光泽。民间药用。可菌丝体发酵培养。
7、密纹薄芝,英文名:Tender Ganoderma,学名Ganoderma tenus Zhao, Hsu et Zhang。药用,人工培养。菌盖小而薄,具密环纹,暗紫红色,具光泽,有短柄。此种曾误定名薄树芝Ganoderma capense (Lloyd)Teng,目前所报告的药理药化研究,均属于密纹薄芝,包括学名均应更正。
8、樟薄孔菌,别名:樟芝、牛樟芝。学名:Antrodia cinnamoma T.T.Chang & W.N.Chou。生巨大的牛樟树木树桩腐朽洞内,多年生,平伏,子实体形状半圆,长形至不规则,边缘反卷后部分呈蹄形,木栓质或木质,硬,具强的苦味。初期褐红色、淡肉红色,后变褐色至黑色,平滑。菌管面新鲜时橘红色,淡肉桂色至赭褐色,单层。目前仅发现台湾。民间药用,有研究应用前景。
9、灰树花,别名:贝叶多孔菌、栗蘑、栗子蘑、舞茸(日本)。英文名:Hen of the woods,学名:Grifola frondosa (Fr.) S. F. Gray = Polyporus frondosus Dicks.:Fr.。食药用菌,子实体多分枝,重叠丛生,枝端菌盖扇形、匙形或叶片状,肉质,灰褐色,多生栎、青冈等阔叶树桩基部。已人工培养生产。
10、猪苓,别名:猪苓芝、猪粪菌。英文名:Umbrella Polypore,学名:Grifola umbellate(Pers. :Fr) Pilat.=Polyprus umbellatus Pers. :Fr.。生阔叶树下土中,形成不规则的块状菌核,表面呈褐色,里面白色。夏秋季向地上生长出子实体,呈肉质,多分枝,枝端形成圆形似漏斗状菌盖,幼嫩时味道十分鲜美。猪苓是食药用菌。传统药用菌核。
11、裂蹄木层孔菌,别名:桑黄、裂蹄针层孔菌、针层孔菌。学名:Phellinus linteus (Berk. et Curt.) Teng = Pllellinus ucatensis (Murr.)Imaz.。子实体多年生,硬木栓质,无柄,近蹄形,直径6-15cm,灰褐色到褐黑色,具放射状及环状沟,多形成明显的深裂纹。菌管层及菌肉多呈黄褐色。日本、韩国视为汉药桑黄,而用于抗癌等。有认为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 Pil噒也是桑黄之一。
12、火木层孔菌,别名:针层孔菌,桑黄。英文名:Flecked-flesh polypore,学名:Phellinus igniarius (L. : Fr.) Qu巐.=Fomes igniarius (L. : Fr.) Kichx.。形色近似前种。菌肉、菌管层深咖啡色。菌盖蹄形,从上向下切开后可见多年生成层的菌管中有明显的白色菌丝添充物。有认为松木层孔菌Phellinus pini (Fr.) Qu巐.= Porodaedalea pini (Fr.) Marr.为桑黄。此种菌肉、菌管层黄褐色。记载可药用。
13、桦褐孔菌,别名:桦核孔菌。英文名:Clinker Polypore,学名:Fuscopora oblique (Pers. : Fr.) Aoshi = Inonotus oblique (Fr.) Pilat.。北方桦木林区多有分布。子实体生于树木受伤害树杆部位,呈瘤状,似不育菌核,表面深裂纹,褐黑色,干而硬脆,菌肉木栓质。淡黄褐色。在俄罗斯等国为民间抗癌药物。可试验人工培养或用菌丝体发酵培养,提取多糖等有效物。
14、云芝,别名:彩色云芝、杂色云芝,彩绒革盖菌。英文名:Turkey-tail,学名:Coriolus versicolor (L. : Fr.) Qu巐.=Trametes versicolor (L. : Fr.)Pil噒。菌盖薄,革质,近扇形,半圆形,表面具绒毛,呈褐、灰、兰黑、污白等彩色环带,往往有丝绢光彩。生倒木、树桩等腐木上,复瓦状成群生长。为药用菌。
伞菌(蘑菇)类(Agaricales)食药用菌。
15、金针菇,别名:冬菇、朴菇、构菌、毛柄金钱菌。英文名:Velvet Foot,学名:Flammulina velutipes (Fr.) Sing.=Collybia velutipes(Crut. : Fr.)Qu巐.。子实体小。柄细长丛生,有短绒毛,纤维质。可人工培养,亦有纯白色品种。食药用菌。
16、香菇,别名:香蕈、香信、花菇等。英文名:Shiitake,学名:Lentinula edodes (Berk.) Pegler=Lentinus edodes (Berk.) Sing.。我国著名食药用菌。人工培养生产历史久,其品种多。西南地区的云南、贵州、西藏察隅和墨脱等均有野生香菇分布。英国Pegler研究其菌丝体类型之后,将香菇另立为一新属Lentinula。
17、安络小皮伞,别名:鬼毛针。英文名:Alpine Scotch Bonnet,学名:Marasmius androsaceus(L. : Fr.)Fr.。菌盖小,菌柄细长呈黑色似钢丝或马鬃,分枝叉,弯曲。生林中腐木、枯枝上。药用菌,其菌丝体可发酵培养。
18、蜜环菌,别名:榛蘑、榛子蘑、小蜜环菌。英文名:Honey Mushroom,学名:Armillariella mellea (Vahl. : Fr.) Karst. = Armillaria mellea (Vahl. : Fr.) Qu巐.。蜜环菌是重要的野生食用菌之一,亦可药用。形成黑色菌丝索,细长呈绳索状,在暗处可发萤光。利用与中药天麻植物形成共生关系而人工栽培,可提高天麻的质量和产量。
19、柱状田头菇,别名:茶树菇、杨树菇、柳松菇等。英文名:Columnar Agroc,学名:Agrocybe cylindracea (DC. : Fr.) R. Maire = Agrocybe aegerita (Brig.) Fayod。食药用菌,野生于杨、柳、茶、槐等阔叶树腐木上,丛生。菌盖污白黄色或浅黄褐色,边缘色淡且中部皱而色暗。菌环膜质,其上面暗褐色。食用风味好,可药用。现人工大量培养。
20、侧耳,别名:平菇、北风菌。英文名:Oyster Mushroom,学名:Pleurotus Ostreatus (Jacq. : Fr.) Kummer。此种是我国人工培养生产最普通的食用菌之一。在全国各地几乎均有生产。泡囊侧耳(台湾侧耳)P. cystidiosus O. K. Mill.,鲍鱼侧耳P. abalonus Han,K. M. Chen et S.Cheng,金顶侧耳(榆黄蘑)P. citrinipileatus Sing.,黄白侧耳(美味侧耳)P. cornucopiae (Paul. : Pers.) Rolland商品名均统称平菇。
21、肺形侧耳,学名:Pleurotus pulmonarius (Fr.) Qu巐.。此种我国已有记载,可食用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由香港引入大陆后广泛培养生产的凤尾菇或凤尾侧耳,学名误定为Pleurotus sajor-cdju (Fr.) Sing.=Lentinus sajor-caju Fr.,此学名直至现在还有人撰写论文时误用。就学名本身无错,但用于这种质味比较好的“凤尾菇”食用菌则有错。按凤尾菇使用的拉丁学名含义,则是一种幼时近革质,具有明显菌环,其后硬革质无法食用。按学名种加词“Sajor-Caju”,来自马来西亚语和印尼语“Sajor”和“Kaju”两词,前为蔬菜之意,后为木头之意,合起来就是像木头样的菜,实际凤尾菇子实体并非如此。后经有关专家研究,凤尾菇正式名称应更为肺形侧耳,无菌环。请注意更正原凤尾菇的拉丁学名。
22、白灵侧耳,别名:白灵菇。英文名:White Sanctity Mushroom学名:Pleurotus nebrodensis Inzenga=Pleurotus eryngi var. nebrodensis,子实体纯白色,菌肉厚,菌柄较短粗。另有一种刺芹侧耳,别名:杏鲍菇,学名:Pleurotus eryngi (DC. : Fr) Qu巐.=Pleurorus eryngi var. eryngi,子实体肉质,菌盖较小,灰白至灰褐色,菌柄粗壮较长,白色,似亚铃状。还有阿魏侧耳,别名:阿魏蘑,学名:Pleurotus ferulae Lanzi=Pleurotus eryngi var. ferulae,子实体大,肉质,菌盖褐色或浅褐色,菌柄较短而白色,据DNA片段研究以上三种(或变种)有明显区别,故承认为三个独立的种。尤其前两种质味好,是目前培养生产效益高的食用菌。
23、菌核侧耳,别名:虎乳菇,虎奶菇。学名:Pleurotus tuber-regium (Fr.) Sing.。子实体较大,菌盖杯状或漏斗状,灰白至红褐色,菌柄长10cm以上,白色,实心而硬,基部膨大生于近球形或块状菌核上。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黄年来所长推荐药用开发,看好前景。
24、裂褶菌,别名:白参,树花。英文名:Common Pelit Gill学名:Schizophyllum commune Fr.。云南等地区有人工培养,可食药用,称之白参。野生多见于阔叶树枯立木竿、倒木或树桩上,成群成片生长。菌盖小,表面被污白色绒毛,菌褶靠边沿开裂反卷,故得其名。分布极为广泛。
25、雷丸,别名:竹苓子,竹豆子。英文名:Blackfellow,s Bread 学名:Omphalia lapidescens Schroeter。雷丸是我国传统中药,为驱虫药,《本草纲目》中已有记载。长期以来其学名有误,经日本学者人工培养出子实体表明,不属于多孔菌类,用Polyporus mylittae Cook et Mu.有错,应归入伞菌类,白蘑科,脐菇属Omphalia。
26、毛头鬼伞,别名:鸡腿蘑,毛鬼伞。英文名:Shaggy Mane,学名:Coprinus comatus (Mull. : Fr.) Gray。此种分布广泛,河北地区食用,并形象地称之鸡腿蘑。据欧洲有关图书记述有毒,与酒或啤酒同食会引起中毒反应。我国已驯化人工培养,大量市售却未见中毒事例。另有小孢毛头鬼伞Coprinus ovatus (Schaeff.) Fr.亦早驯化人工培养并食用。
27、巴氏蘑菇,别名:姬松茸。英文名:Himematsutake, Kawaariharatake,学名:Agaricus blazei Murrill。此种食用菌原产于美洲,质味及有效物质特殊,近年培养生产量大,出口或药用加工保健食品。有认为学名应定为新种,可暂时不变动,待按真菌分类命名法规正式发表后而定,其中文名称为“巴氏蘑菇”尚好。
28、大白口蘑,别名:洛巴口蘑、大口蘑、巨大口蘑、金福菇。英文名:Giant Trich,学名:Tricholoma giganteum Massee = Tricholoma lobayense Heim及Tricholoma spectabilis Peerally & Sutra。这是一种污白至白色的食用菌。我国首次是作者1989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园及其附近发现,并认为可驯化培养。1996年又在厦门等地发现,建议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驯化,结果成功,现已大批量生产和外销。
29、正红菇,别名:大红菇、真红菇。学名:Russula vinosa Lindbl.。菌盖扁平至平展,红色或紫红色,中部暗紫黑色,边缘色稍淡而无条棱,味道温和而不麻辣。菌褶白色,干时呈现兰灰色感觉,边缘带红色。菌柄白色带粉红色或全部红色。福建民间药用。食用味道较好。
30、大杯香菇,英文名:Giant Lentinus,学名:Lentinus giganteus Berk.=Panus giganteus (Berk.) Corner。此种由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驯化培养成功。子实体木生。菌盖杯状,巨大故取名,其味特殊,已大量培养生产,有应用前景。在我国所记述的人工培养的食用菌中,所记述的大杯伞Clitocybe maxima,实际为此种大杯香菇。
31、美味牛肝菌,别名:大脚菇、白牛肝菌等。英文名:King Bolete ,学名:Boletus edulis Fr.。子实体肉质,菌盖黄褐色或褐色,肥厚。菌肉白色,不变色。菌管面污白色,后期微带淡黄色。菌柄粗壮,污白至带浅黄褐色,上部有网纹,内实白色不变色。著名食药用菌。
腹菌类(Gasteromycetes)食药用菌
32、长裙竹荪,别名:竹荪。英文名:Long Net Stinkhorn,学名:Dictyophora indusiata (Vent. : Pers.) Fisch.= Dictyophora pholloides Desv.。菌裙有网格,纯白色,大而长。著名食用菌。短裙竹荪,英文名:Netted Stinkhorn,学名:Dictyophora duplicate (Bosc.) Fischer,同样为食用菌。明显特征为菌裙短。
33、大秃马勃,别名:大马勃,马屁包,巨大马勃。英文名:Giant Puffball,学名:Calvatia gigantea (Batsch. : Fr.) Lloyd 。此种是马勃类子实体最大者,呈球形至扁球形,直径最大达150cm左右。新鲜时白色,内部纯白,可食用,成熟后变青褐色至青灰褐色,中药传统用于“消炎、止血、解毒”。因目前未能人工培养,马勃类药物短缺。
胶质菌类(Auriculariales,Tremellales)食药用菌
34、木耳,别名:黑木耳、耳子,光木耳。英文名:Wood Ear学名:Auricularia auricula (L.ex Hook.) Underw.。木耳是中国传统食用和药用真菌。尤其早就列入保健食品。目前已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重视。除大量培养生产木耳外,还有褐黄木耳,学名:Auricularia fuscosuccinea (Mont.) Farl.,与木耳形色近似的皱木耳,学名:A. delicata (Fr.) Henn.。
35、毛木耳,别名:厚木耳。英文名:Hairy Jew誷 Ear 学名:Auricularia polytricha (Mont.) Sacc.。毛木耳质地厚而硬,但亦有人喜食,尤其可药用,据讲其中多糖含量高,对人体增强免疫力有益。另有白色而质味近似的银白木耳,学名Auricularia polytridha var. argentea Zhao et Wang。纯白色等优点有益于开发应用。
36、银耳,别名:白木耳。英文名:White Fungus,学名:Tremella fuciformis Berk.纯白色,耳片薄;似花朵,是中国著名的药用保健食品。以四川通江人工栽培银耳历史悠久,而福建古田银耳朵大、色白产量高,闻名国内外。
37、金耳,别名:金耳子。英文名:Golden-White Ear,学名:Tremella aurantinalba Bandoni et Zang 。金黄色,似大脑状。同银耳是食药用菌,二十世纪末由云南科技工作者首先驯化成功。是研究开发保健食品的原料之一。
子囊菌类(Ascomycotina)的食药用菌
38、冬虫夏草,别名:冬虫草,虫草,夏草冬虫。英文名:China Cordyceps,学名:Cordyceps sinensis (Berk.) Sacc.。我国传统珍稀食药用菌。此种虫草仅分布青藏高原,发生于海拔3000~4500m,高山草甸及高山灌丛带。寄生在蝙蝠蛾(Hepialus armoricanus)幼虫上。每年6~7月从土壤中的蝙蝠蛾僵虫体头部长出子座,连同僵虫一起采挖。藏语称“雅扎贡布”,即长有角的虫子。冬虫夏草日趋减少,价钱昂贵。目前利用菌丝体发酵培养,用于制做保健食品及药用。
39、霍克斯虫草,别名:古尼虫草,亚香棒虫草。英文名:Hawkes Cordyceps,学名:Cordyceps hawkesii Gray = Cordyceps gunnii (Berk.) Berk.。分布低海拔林带,与冬虫夏草外形相似,但子座鲜时灰白色,而不是褐色,另外寄生的虫体也不相同。有人以此充当冬虫夏草而药用或销售。
40、蝉花,别名:蝉蛹草,蝉茸,冠蝉,胡蝉。英文名:Cicada Fungus,学名:Cordyceps soblifera (Hill.) Berk. et Br. 属于我国传统中药。一般由蝉蛹头部长出1~2个子座。分布较广泛,发生在林木之中。
41、珊瑚虫草,学名:Cordyceps martialis Speg.。寄生鳞翅目昆虫蛹上。一般从头部长出数枚子座又可分枝,呈橘红色。可供药用,分布较广。
42、蛹虫草,别名:蛹草。英文名:Trooping Cordyceps,学名: Cordyceps militaris (L. : Fr.) Link.。可食药用。子座单个或数个从蛹的头部生出。橙黄或土黄色。在人工培养下分枝呈角状。目前可大量人工生产。
43、多形炭棒菌,别名:炭角菌。英文名:Dead Man誷 Fingers,学名:Xylaria polymorpha (Pers.) Grev. 分布较广泛,子座呈黑褐色至黑色,单个或数个丛生,圆柱状,棒状或亚铃状,从腐木桩或腐木裂缝间生长出。可药用。
44、黑柄炭角菌,别名:乌苓参,乌灵参,鸡 蛋,鸡 胆,雷震子等。英文名:Black Candle-snuff,学名:Xylaria nigripes (KI.)Sacc.。子座单个或数个丛生,由地下白蚁巢上发生并长出地面,初期灰白色后呈黑色,基部细长菌索连接似球形或卵形或红薯状菌核。中药传统作为跌打损伤药或补药。报道试验抗癌率达85~90%。
45、羊肚菌,别名:羊肚菜,蜂窝菌。英文名:Yellow Morel,学名:Morchella esculenta (L.) Pers.。属风味独特的食药用菌,分布广泛,我国已知同类物种多达10余种。目前人工培养技术还不成熟。
以上将我国已知部分食药用菌的名称及主要特征做了记述。其中绝大多数是目前正在研究开发应用的甚至是加工产品的物种。中文名称及拉丁学名使用较多,有的常出现混乱和张冠李戴,有的物种名称长期有误而未能更正,其原因很多。如此下去不利于食药用菌事业发展。具体会影响培养、生产、销售,引发商品交易纠纷,造成经济损失及社会不良影响。建议不要随意改动一种食药用菌的名称,也不要随意改变生产菌株编号和名称,施行标准化管理。撰写发表文章必须明确和写明被研究、开发应用的食药用菌物种名称。
|